English

   网站首页  >  科研项目  >  正文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公众参与视角下中国对脆弱国家开展新型援助的效果评估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4/19 09:34:21

“公众参与视角下中国对脆弱国家开展新型援助的效果评估:以阿富汗微观调研数据为例“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脆弱国家”的概念最早见于国际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2005年3月发布的《援助有效性的巴黎宣言》,《宣言》认为脆弱国家“没有能力或意愿来执行国家的关键性职能,包括为其大部分人民提供安全、经济保障、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关键的基础设施等职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认为,脆弱国家意味着公共权威无法有效地服务国民与管理国家,使国家失去了与社会建立和平关系的能力(UNDP,2011)。

在当前全球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下,传统援助因“以钱生财”模式难以促进受援国经济内生增长逐步被以“互惠型合作援助”为主的新型援助模式所替代。国际发展合作治理结构中的单向“发达-不发达之间的援助-受援”二元关系也逐步演变成“发达-新兴-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多元合作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的推进更是标志着国际发展多元共治时代的到来。新的格局有望通过注入新的发展经验而改变单一援助模式的弊端,对于稳定世界政治、促进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脆弱国家的界定有一系列的标准,主要指经济、政治、环境等各方面极不稳定且缺乏持续性的国家。阿富汗作为脆弱国家之一,因其地缘政治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成为了连接东亚和西亚在“一带一路”中互联互通的要塞。因此,如何评估中国对阿富汗新型援助的有效性并由此形成普适性的研究范式为援助的推进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就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棘手问题,也是为发挥中国的大国影响力并维护区域安全所提出的重要需求与目标。

该项目由东北亚研究院中心张晏辄副教授作为负责人,由国内国外8位专家组成研究队伍,项目总预算为50万元,项目周期计划为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0日。本课题正是围绕上述关键问题展开,试图厘清不同援助方式对于脆弱国家内生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和效果,对如项目合作共建(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等新型援助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预测,并重点考察“公众参与”因素起到的重要作用。课题的开展与实施能够建立一个普适性的研究框架,为发挥公众参与在区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帮助脆弱国家寻找灾后经济内生增长路径、实现中国与受援国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建设世界经济共同体和维护区域安全提供科学参考与对策建议。

©2019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吉林大学匡亚明楼

电话:0431-85166393,传真:0431-85166393 邮箱:ylying@jlu.edu.cn

您好!您是第位访问本站的人。